“门巴”,藏语,意为医生。提起一批批来自北京的医疗队伍,藏族同胞交口称赞。
过去,西藏自治区一些重症患者,求医问药不得不踏上转院到外地的“征途”。2015年8月开始,中央组织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,共同组织实施医疗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,把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设备带到西藏等地。在这场跨越十年的帮扶接力中,京藏两地不以山海为远,紧紧相连。医生与患者、带教专家与徒弟结下深厚情谊,雪域高原涌现出慢慢的变多好“门巴”,当地的医疗服务的品质和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连续多年对口帮扶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,就是这样一所从医资薄弱到“杏林春满”,在医术上打了一场“翻身仗”的医院。
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脏内科,穿着藏袍的72岁老人旺杰(化名)正在等待复诊。见到医生时,他颤巍巍竖起了大拇指,用不算流利的汉语笑着说:“最近一段时间好多了,谢谢梁医生!”
旺杰口中的梁医生,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批“组团式”医疗专家梁耀先,现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。旺杰初次上门求诊时,梁耀先刚到,还没从缺氧的不适中缓过劲儿来,就马上投入诊疗。
由于旺杰患有多年慢性肾脏病,且伴有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,治疗难度大、风险高,一度出现病情恶化,无法下地活动等情形。梁耀先迎难而上,协调多学科讨论研究,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。面对患者及家属承受的巨大身心压力,梁耀先总是专注倾听、给予安慰,并耐心指导生活起居等方面的需要注意的几点。“梁医生一直认真负责。但凡我爸爸身体有点不适,我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梁医生,他无论多忙都回复我们的信息,他的敬业和热心让我们全家非常感动。”旺杰的大女儿感激地说。
旺杰的病情需要长期规范管理,频繁地复诊、配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而梁耀先也成为他康复路上最重要的伙伴。今年春节期间,梁耀先返京休假,再次见面时,旺杰紧紧握住他的手,眼中满是欣喜。“我十分想念北京的‘门巴’!”旺杰动情地讲述着,自己天天上网查看医院的出诊信息,心里一直担心梁医生不再回来。
“时间久了,我和他似乎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——他坚韧不拔,我绝不放弃;他无条件信任,我全力以赴。”梁耀先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,这段跨越时空距离的情谊,如同潺潺流水,温暖而绵长。而这份一心只为守护生命的执着与坚持,也成为路上医患携手共进、守望相助的真实写照。
帮扶要“输血”,更要“造血”。做好“传帮带”,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,是医疗人才“组团式”的主要目标之一。
说起徒弟李芳的进步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十批“组团式”医疗队队长张果满是欣慰。此前,张果所支援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由于成立时间短,妇科恶性肿瘤等疑难危重症诊疗技术短板明显。为此,她从妇科肿瘤标准化诊疗、妇科肿瘤手术开展、“师带徒”人才教育培训及科研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发力。每周五上午,她都会组织李芳等科室医护人员开展妇科肿瘤规范化培训,围绕卵巢癌、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路径、创新技术应用及社会心理支持等议题展开探讨,并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团队进行线上指导。
“培训取得了可喜成效。”据张果介绍,截至目前,团队已完成妇科恶性肿瘤手术50余例,其中腹腔镜手术占比超60%,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近30%。团队还成功实施西藏地区首例腹腔镜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(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达肾静脉水平)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首例外阴癌根治术,开展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、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等微创术式,将开腹子宫内膜癌、卵巢癌手术时长缩短至标准范围内。针对当地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,团队建立西藏首个妇科肿瘤数据库,纳入300余个病例进行定期随访,使患者复诊率提升至75%。
“健康所系,生命相托。”作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妇科主任,张果还致力于推动科室医疗服务模式创新。例如,运用信息技术方法,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、诊中、诊后的全流程服务;严格把控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关,完善定期质控考评,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
手把手指导,面对面教授,传递的是医术,更是“种子”和希望。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的优化升级,只是医疗人才“组团式”工作的一个缩影。
据统计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出十批22个学科68名专家赴西藏进行对口帮扶,通过“首席专家制”和“以院包科”机制,帮助受援医院培养了56名骨干医师,其中12人获省级学科带头人称号;建立“智慧医院指挥中心”,整合急诊、重症等科室数据,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至25分钟,远程会诊平成150例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同救治;创立“双导师制”,在西藏开设“高原医学研究生班”,血液科通过“午间道”“晚间道”线上课程,与在京专家共享最新诊疗方案,恶性血液病患者转诊率下降85%。
西藏地广人稀,基层医疗能力薄弱,传统短期支援难以促成体系化提升。“组团式”帮扶是破解西藏医疗资源结构性难题的关键抓手,到今年已经开展整整十年。
“我们这里海拔高,自然条件艰苦,很多专家刚开始查房时从病房一头走到另一头就要歇好几次,大口喘气以尽可能保持声音平稳。”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吴东说,为了让专家“留得住、干得好”,医院设立专项办公室,配备弥散氧气的公寓,为专家生活各方面提供保障支持。在工作开展过程中,也给予专家充分信任。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,用心、用情、用力,在当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“第一”:建立西藏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血液专科病房;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,打造西藏第一个早产儿眼底筛查体系;引进西藏首台高清荧光胸腔镜,规范开展荧光胸腔镜手术;完成西藏首例超声定位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、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、首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……
“有人说是背井离乡、风尘仆仆。但对北大‘人民人’而言,正是这样的经历,让我们得以触摸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辽阔,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元包容,在缺氧不缺精神的淬炼中,践行医者仁心。”前来西藏慰问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勉励大家,一次行,将留下一生情。有时限,但技术扎根了,队伍留下了,这就是意义。
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。返程的汽车辗转于深沟高壑、涛怒湍急间,杨帆已紧锣密鼓盘算起下一阶段的帮扶规划。“一是智慧化,要推广AI辅助诊断系统,在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部署心电图、CT影像的人工智能诊断终端,实现‘基层检查—三甲诊断’模式全覆盖。二是协同化,构建自治区—县—乡三级医联体,通过‘流动医疗车+5G会诊’辐射牧区,使农牧民就近就诊率得到提升。此外,还可以与瑞士、尼泊尔等国家合作,共建高原创伤与慢病联合实验室,攻关高原脑水肿预警、慢性缺氧性疾病防治等全球性课题……”
在海拔约3650米的市街头,随处可见“老西藏精神”的标语——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团结、特别能奉献”。而今,一批又一批“组团式”医疗队奔赴雪域高原,不断为“老西藏精神”注入新的时代内涵。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西藏网”或“中国西藏网文”的全部作品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
艰苦的环境却挡不住四川泸州援稻医生们的工作热情,结合“常在乡、常下乡、常惠乡”活动,援稻医生们驾驶着移动DR体检车,深入稻城各个乡镇,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和结核病免费筛查服务。[详细]
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,以增进民族团结为着力点,借助丰富多样的形式,全方位展现当地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。[详细]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(2024)0000004